在中國24節氣的輪回變遷中,小雪是個很沒存在感的節氣,就連典籍中對它的描述都是“氣寒而將雪”“寒氣未甚”這樣含糊的詞匯,甚至是“物咸成”這樣和雪完全無關的。它仿佛沒有自己的特征、只是別的節氣的附庸一樣。立冬干的事情,小雪時還在干,冬至要干的事兒,這時候也剛剛開始準備。
然而,小雪又是一個極具詩意的節氣,“晚來天欲雪,能飲一杯無?”將雪未雪,在老北京看來,可以入詩,可以入畫,也可以入歌,是過去不少文人冬閑雅集的開始,而在廣大鄉村,一段難得的農閑時間即將到來。
小雪大概率不會下雪
在節氣發源的中原地區,農歷十月的小雪季節,氣候其實還沒有寒冷到下雪的程度。
天氣數據顯示,華北地區的初雪,一般在公立11月底、農歷十月底左右。所以小雪是大概率不下雪的。
以為小雪會下雪,可能是個誤會。其實,即便在氣候與今天不同的時代,古人對于小雪征候的記載,也和雪沒有太大的關系,比如“虹藏不見”,一般的解釋是“彩虹不再出現”,彩虹和雨有關系,彩虹不見了,意味著不下雨了。也就是說,這個季節,已經不再下雨了。不過,也有人覺得,這樣的解釋太繞了。為什么不干脆說“雨藏不見”呢?所以他們認為“虹”其實是一種蟲子,“虹藏不見”意思是蟲子蟄伏過冬。事實上,《說文解字》解釋“虹”的時候,說之所以是“蟲”旁,是因為彩虹彎彎曲曲,像蟲子,所以用“蟲旁”。
小雪第二候,“天氣上升,地氣下降”,也和雪沒什么關系。“天氣上升”和“地氣下降”是一對很難弄明白的概念,古人認為此時陰陽不相交,萬物不生,和孟春天氣下降、地氣上升,陰陽交泰草木萌發相對應,但這仍然解釋不了何為“天氣”,何為“地氣”的問題。
小雪第三候好理解一點兒,“閉塞而成冬”,古代生產力落后,人們取暖的能力有限,天寒地凍,萬物蟄伏,人也不例外,關門閉戶,不再進行戶外活動。當然,這和雪也沒有關系。民俗學者高巍對新京報記者解釋說,“小雪是從雨到雪的轉折點,但還沒下雪。古人設置這樣一個節氣,我想可能是期盼冬天下點兒雪,一來有瑞雪兆豐年的意思,二來下雪氣溫下降,也能阻斷疾病傳播”。
繼續儲備越冬蔬菜
“閉塞而成冬”,在農業社會,冬天沒有農事活動,只能呆在家里,而且天寒地凍,盡量不外出。
但小雪其實還沒那么冷,大多數人還在為過冬做準備,高巍說,“過去小雪時做的事情,其實和立冬沒有太大區別,比如儲備冬天的糧食、蔬菜。有些菜還在成熟期,所以備菜的時間會延續一段時間。比如雪里蕻,這是一種很有趣的菜,以前人腌雪里蕻,不會腌的特別咸,隨腌隨吃,可以炒肉,也可以包包子,既有腌菜的味道,也有一部分鮮菜的感覺。魯迅剛來北京時,飲食生活都不習慣,唯有雪菜包子,讓他感覺還有南方的味道”。
冬天不宜外出,在室內可做的事情有限,因此常常無聊。不過,老北京過冬時,卻有很多有趣的事情,高巍說,“故宮有一位老文物學家,叫朱家溍,他有一個很好玩的習慣,一到冬天,就做一個白菜花盆。做法很簡單,把蘿卜中間掏空,就成了一個天然的花盆,倒上水,在水里放一個吃剩下的白菜頭,再用鐵絲拴起來,掛在爐子的煙筒上,沒幾天,白菜發芽,長出嫩黃的葉。很簡單,但很有趣,給蕭瑟的冬天增添很多色彩。”
老北京的冬閑雅集
陸游詩說,“久雨重陽后,清寒小雪前”。小雪時節,余霜未近,寒梅將開。城市里有錢有閑的人們,開始準備冬天的活動。
高巍說,“過去北京有很多適合室內的雅集,幾個老友組織一些文藝活動,或繪畫、或詩歌,大家輪流坐莊。這種活動往往要提前準備,比如寫詩,大多數人不可能現場作詩,總要準備幾天,在空閑的冬天里,算是一個可以忙活的事情。有時候一冬天下來,幾個人合起來,就可以出一個集子。繪畫更是如此,畫一幅要很長時間,尤其是工筆,等到聚會的時候,互相展示成果。過去不論是文人士大夫,還是大家閨秀,很多人都喜歡工筆,不僅是因為它能讓人心靜,也有能消耗更多時間的意思在里面。”
這些活動,讓原本無聊的冬天,變得好玩起來,高巍說,“這可能就是古都的特點,這些活動花費不多,一般人都能承擔,但很有意思,能消磨時光,也能提升自己的修養”。
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
編輯 張樹婧 校對 何燕
青城東威提醒您記得洗沙機設備保養維護